潍坊西南孙幼儿园
单位介绍
我园在园幼儿120名,3—6周岁幼儿入园率100%。幼儿教师7人,教师学历及专业合格率均为100%。 近年来,我园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,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,认真贯彻落实《幼儿教育纲要》精神,以办健康快乐和谐发展的社会满意的园所为根本宗旨,在探索中前进,在发展中提高,在创新中完善。积极结合当地自然资源、文化特色,因地制宜地开展各项活动,构建本土化课程内容,为孩子打造适宜的活动环境,使我园幼教工作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,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乡土特色的幼教路子,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幼儿家长的好评。 一、利用资源优势,积极创设学习环境、游戏材料 我园到家具厂,用低廉的价格购买木匠师傅做工过程中剩下的小木块、小木片和木条,经过简单的锯、车、刨、刻等工序,制成了符合蒙氏教育理念、适合幼儿操作的教玩具材料。虽然规模不是很大,做工不够精细,但造价便宜,方便实用,同样受到小朋友们的喜爱。 我们还从轮胎修理部用每个不到20元的价格购进大小不等的废旧轮胎40余个,将其分配给不同班使用。课间孩子们都争相玩耍,既安全又实用,不但丰富了幼儿的课间活动,而且促进了他们的身体成长。 二、结合风土人情,构建本土化课程内容 我们不断整合课程知识系统性,丰富其内容,使孩子们在主题单元的各项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情感体验,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。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生成新的问题、新的活动内容。例如,针对农村的秋天是热闹、灿烂的季节,到处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这一实际,生成并组织了“热闹的秋天”主题单元。丰收的果园,金黄色的田地,天空中不断变换形状的云朵,各式各样的小虫子,随风飘动的蒲公英,调皮的苍耳子、鬼叉子,等等,都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。在“热闹的秋天”单元里,我们积极组织幼儿参观秋收活动,认识小麦、玉米、高粱、大豆等小杂粮,进行了“虫子王国”、“植物妈妈有办法”等相关活动,使孩子们在大自然中生动有趣的学习,了解了当地农民的秋收方式,认识当地的动植物,感受秋天带给人们的喜悦。 我们组织创设了“小小理发店、动手大王、画一画”等区角活动环境。特别是在园所内专门开辟了20—50平方米不等的“种植园”,根据班额将其分成相应的几块,每个班认领一块,有的种上玉米,有的种上西瓜,有的种上白菜等,既体验了农民伯伯劳作的艰辛,又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品质。 这些结合实际情况构建的幼儿活动课程,由于符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,不但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,而且有助于增加孩子感性经验,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。 三、针对实际情况,适宜地开展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本身是为了教学活动,旨在通过教研活动,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,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。为此,我们在完成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,积极结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,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、讨论。 积极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新模式。《纲要》指出:“幼儿园应与家庭、社区密切结合,与小学衔接,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,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。”我园充分运用家长问卷、家长会、家长开放日、定期家访等渠道,不断加强家园联系,切实转变家长观念,现已初步取得了家长的理解、支持和配合。一是通过各园的“家园联系栏”、亲情电话等,及时与家长交流幼儿在学校及家庭的表现情况。二是通过每学期三次以上家长开放日活动,系统地向家长介绍科学育儿知识。如早期教育的重要性,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,正确的家教观念、原则和方法等。三是不断加强与社区的联系,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活动,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。四是积极邀请有关专家举行专题讲座,并积极帮助开展科学教育留守儿童策略研究。 我园针对户外活动场地有限,这一问题,我们通过多次研究讨论,形成了两项措施:一是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,保证同时活动的班级不超过两个;二是尽量将同时活动的两个班级安排成同一年龄段的,统一活动、游戏内容,这样教师可以互相结合,而不会造成相互影响。 由于有些家长意识薄弱,致使好多孩子不能按时入园接受教育。我们在每年的春季招生中,都会招收到不少的插班幼儿。为了适应家长的要求,不影响孩子们顺利升入小学,让这些孩子直接进入大班学习。为了不使他们掉队,我们及时展开教研活动,针对“幼儿插班生的教育和帮助”展开讨论,旨在帮助这些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环境,尽快缩小与其他孩子的差距,帮助他们顺利进入小学。 虽然我园幼教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,但同兄弟园所相比,同先进地区的幼儿园相比,还有一定的差距。今后工作中,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、完善配套设施,加强师资培训、提高教师素质,加强我园的发展特点研究,使我园真正成为一处“乡土特色资源被充分利用,儿童能够生动活泼成长”的特色园,使在园幼儿都得到健康成长。